邪说举隅:索达吉瞎说三果境界


  ★“阿那含的修证成就是断除见惑五种结、色受结(悲智注:应为色爱结),无受结(悲智注:应为无色爱结)、掉举、无明、我慢和欲界九品修惑中的七至九品,若把无色界最上的非非想天的烦恼断除,即可成就阿罗汉果。”(索达吉释《金刚经》)
  三果,音译阿那含,意译为无来、不还、不来等。证得三果的圣者,除了三结断尽之外,还断除了欲界的贪、嗔二结,称为五下分结断。
  比如:
  “阿那含者。五下分结已断已知。谓身见.戒取.疑.贪欲.嗔恚。”(《杂阿含经》)
  若因种种因缘,三果人当生不能再进证阿罗汉果而命终的话,必于天上般涅槃,不再来此欲界人、天受身。
  比如:
  “得阿那含,于天上般涅槃,不复还生此世。”(《杂阿含经》)
  索达吉所说的上面那段话混乱得令人崩溃,实际上只要断除见惑等五下分结就已经是三果了,而色爱、无色爱、掉、慢、无明等属于五上分结,是阿罗汉才应该断除的。
  “欲界九品修惑中的七至九品”本来就属于五下分结,若再单独特别提出与见惑五种结并列,十足的总别不分、逻辑错乱。
  “若把无色界最上的非非想天的烦恼断除”,就更说得莫名其妙了,这些烦恼不还是前面提到的无色爱、掉、慢、无明等结使吗?若从圣凡角度辨析,非非想天乃至其下任何欲界、色界与无色界诸天的烦恼,若俱说,则皆是凡夫未断的十结,单独特别提出非非想天的烦恼与十结并说,实在逻辑混乱、荒谬之极。
  ★“若已无余断除欲界或上界贪欲,即是第三不来向。”(索达吉讲《俱舍论》)
  实际上,若已无余断除欲界贪欲,即是第三不来果,与上界贪欲没有任何关系。
  ★“中般涅槃,获得不来果者首先依靠禅定转生于色界”。(索达吉讲《俱舍论》)
  实际上,证得阿那含根本是靠智慧断五下分结而未必得禅定,乃至有未得禅定的慧解脱阿罗汉。就如《杂阿含经》中问某阿罗汉为何未得初禅,他回答“我是慧解脱也”。
  再有,中般涅槃,是三果人于命终后,在尚未转生于色界之前,便断余惑,证阿罗汉,入般涅槃。
  ★“预流果、一来果、不来果三者只能于欲界中获得,阿罗汉果可以在三界中获得。”(索达吉讲《俱舍论》)
  ★“上二界(悲智注:欲界之上的色界、无色界)无有见道,因其无有出离心之故,佛经中说,见道是以欲界为开端,上界为究竟。”(索达吉讲《俱舍论》)
  ★“上二界的有情贪执禅乐,无有苦受,以此必定不会产生厌离心,所以不会于其相续中出现圣道。”(索达吉讲《俱舍论》)
  ★“大梵天的慢心很重,依此心不能获得圣者果位。”(索达吉讲《俱舍论》)
  随便举一例,上面种种谬论即皆不成立。《杂阿含经》中记载,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,曾因闻佛说法而见道并证三果。
  比如:
  “瞿迦梨即问之言。汝为是谁。答曰。我是梵天主(注:或译为梵天王)。瞿迦梨言。佛记汝得阿那含耶。梵天主答言。实尔。”(《杂阿含经》)
  再比如:
  “(佛)说圣谛之理竟时,一万梵天之心,离执着而由漏解脱。”(《小部》)
  可见,不来果“只能于欲界中获得”“上二界无有见道”、大梵天“不能获得圣者果位”等等,皆是索达吉广读邪“论”所形成之谬见。
  当然,索达吉所言“阿罗汉果可以在三界中获得”同样是胡言乱语,与不来果“只能于欲界中获得”和“上二界无有见道”等说法,明显自相抵牾,实在无须赘述。

(责任编辑:金桥)

顶一下[0]

踩一下[0]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