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鉴网

找回密码
注册
查看: 12017|回复: 2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印顺导师对阿含经的看法

[本贴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06-7-23 18:53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印顺导师对阿含经的看法


  印顺导师可能是中国佛教自有历史以来,最重视原始佛教的大师级人物。他不但有《佛法概论》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》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等关于原始佛教的专著;在其他著作中,导师也一再表现出,谈问题时,每溯源于原始佛教的态度,如《唯识学探源》《性空学探源》《空之探究》《印度之佛教》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《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》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《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》……等均是荦荦大者,而其他论及和述及原始佛教的文章也不在少数。甚至在讲述他最喜爱的《中观论》时,还不忘去论证“中观是阿含的通论”,足见他对原始佛教的重视。   

  由于导师对原始佛教的大量论述,使得广大的学佛者,对原始佛教的内涵能有相当程度的熟稔,而他对原始佛教的重视,无疑也是唤起台湾新一代学佛者重视阿含经之风潮的有力因缘之一。无怪乎国内著名的阿含学者杨郁文居士在《印顺导师的学问与思想》一书中,谈到“导师对佛教无比的贡献”时,首先就提出:“导师使(在中国)被轻视了将近二千年的《阿含经》得到应得的尊重。”   

  导师是推重原始佛教圣典的,他说:“《杂阿含经》是佛教界早期结集的圣典,代表释尊在世时的佛法实态。”“在流传世间的原始圣典中,这是教法的根源;后来的部派分化,甚至大乘‘中观’ 与‘瑜伽’的深义,都可以从本经而发现其渊源。这应该是每一位修学佛法者所应该阅读探究的圣典。”   

  但是导师显然不是一个独尊原始圣典的学者,他从对佛教圣典集成过程的研究中,得出这样的结论:“结集─共同审定出来的圣典,代表了当时佛教界公认的佛法。”“所以(大小乘)佛教圣典,不应该有真伪的问题,而只是了义不了义,方便与真实的问题。说得更分明些,那就是随(世间)好乐,随时宜,随对治,随胜义的问题。” 所以最后说:“佛法在流传中,一直不断的集成圣典,一切都是适应众生的佛法。”换句话说,“‘佛说’,不能解说为‘佛口亲说’,这么说就这么记录,而是根源于‘佛说’,其实代表了当时佛弟子的公意。”“部派佛教者,忽略了自部圣典‘是佛说’的意义;误以为自部的圣典,都是王舍城结集的,这才引起了‘大乘非佛说’的诤论。其实,一切佛法,都代表了那个时代(那个地区、那个部派)佛教界的共同心声。”   

  所以导师认为近代流行的“巴利圣典为佛教原始圣典说”,只是 “代表赤铜牒部的主观愿望”,并非历史的实情。而“依大乘经‘佛说’的见解,‘大乘是佛说’”。总而言之:“佛法一切(大小乘) 圣典的集成,只是四大宗趣的重点开展。在不同适应的底里,直接于佛陀自证的真实。”

  在这样的认识下,分辨一切经典的了义与不了义、方便与真实,才是导师措意之所在。关于佛法的核心,印顺导师认为:“佛法是简要的、平实中正的,以修行为主,依世间而觉悟世间,实现出世的理想─涅磐”。“缘起中道,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。”“佛法的如实相,无所谓大小,大乘与小乘,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。”因此,他一方面认为:“以《杂阿含经》(相应部)为本的‘四部阿含’(四部可以别配四悉檀),是佛法的‘第一义悉檀’,无边的甚深法义,都从此根源而流衍出来。”另一方面又说:“大乘教虽为了适应时机而多少梵化,然而他的根本原理,到底是光华灿烂,能彻见佛法真髓!”亦即无论是原始佛教还是大乘佛教,印顺导师认为他们都掌握了佛法的核心大义。   

  但是他也指出,二者也都有不得不尔的方便适应:“古代的声闻法,主要是适应于苦行、厌世的沙门根性;菩萨法,主要是适应于乐行、事神的婆罗门根性。”因此他指出:“不能只看到大乘佛教中印度思想的融合,忘记了原始佛教也不能离开印度文明的摇篮。”甚至他还特别强调:“初期佛法的时代适应性,是不能充分表达释尊的真谛的。”并为大乘辩护说:“大乘的真精神,是能‘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’的,确有他独到的长处。”   

  因此导师批评说:“释尊住世时的佛教,我也承认比较上接近巴利文系的佛教。或者觉得它既然接近佛教的原始态,佛教徒只要忠实的依着它去行就得。……在我看来,他们只是依样葫芦的形式崇拜。他们根本的缺点,是忘却佛教是哲者宗教之一,哲者宗教应怎样去信仰它,从来没有理会过。……真正的理智信仰者,看来似乎比形式崇拜者远离了创教者的理解与制度,其实却开显了完成了创教者的本怀。”   

  总而言之,导师是希望能深深的契入佛法的核心精神,抖落一切不合时宜的旧方便,进而提出契合时代的新方便,使佛法发扬起来。“宏通佛法,不应为旧有的方便所拘蔽,应使佛法从新的适应中开展。”   

  至于如何契入佛法的核心精神,导师指出的途径,无非就是教理的通达和身心的体证而已,如说:“我们应该深入释尊的本怀。这要从佛教无限错综的演变中,从根本佛教的研究中,从身心调柔的体验中,才能完成。”

  (本文原发表于《法光杂志》第7期 1990年4月10日)
2#
楼主| 发表于 2006-7-23 18:54 | 只看该作者
印順導師的思想
1.印順法師到底是屬於哪一個宗派呢?他的佛法思想又是什麼?

印順道師曾說「我不屬於宗派徒裔」,又說「我不是宗派徒裔(也不想作祖師)」。所以,如果想以宗派的觀點來認識印順導師,說他是屬於哪宗哪派,或者說他是自創一派,可能都不恰當。甚至他也不認為自己是「講經論的法師」、「為考證而考證、為研究而研究的學者」,他只是想從教典中「條理出不違佛法本義,又能適應現代人心的正道,為佛法的久住世間而盡一分佛弟子的責任!」

印順導師對佛法的涉略確實很廣,在他七百多萬字的著作中,涵蓋了原始佛教、部派佛教,以及大乘佛教的中觀、唯識、真常等體系。然而,從印度佛教興滅演變的史實中,印順導師抉擇出他的佛法思想,而說:「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,宏傳中期佛教之行解(梵化之機應慎),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,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!」

「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」,「立本」即是以此為源流,為基石,為根本的意思。「根本佛教」一般是指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的佛教,但實務上以代表那個時期精神的現存文獻「阿含經」與「律典」為主。「淳樸」是指現實人間的親切與實在,而不是非人間的神秘與想像。所以,「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」是說,應特別重視一切佛法根源的「阿含」與「律」,以及「阿含」與「律」中佛、法、僧三寶的樸質與親切:淳樸的佛陀觀是佛陀在人間成佛,而不是天上。淳樸的僧伽是「見和同解」、「利和同均」、「戒和同遵」的「和樂清淨(健全)集團」。淳樸的法是佛法特質的緣起四聖諦,以及以「正見」為首的八正道。

「宏傳中期佛教之行解」,「中期佛教」是指初期大乘佛教,約從西元前50年到西元200年間的印度佛教。「行」是指修行方法,「解」是指思想,「宏傳」是弘揚的意思。「中期佛教之解」是「專從涅槃異名的空性、真如去發揚,而實是空性與緣起不二」。「中期佛教之行」是「主要是菩提願,大悲與般若(無所得為方便)。」「梵化(天化)之機應慎」是說,應注意不要「重天神而輕人間」,不要「以咒術祈求他力護持」,不要「以念佛菩薩求消災、治病、延壽等現生利益」。

「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」,「攝取」及擇取、接納的意思。「後期佛教」是指後期大乘佛教,約在西元200年到800年間的印度佛教。「確當者」是指雖不是直接教說佛法的核心,但卻有益於學佛者生起向善、向修學信心的法門。「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」是說,為畏懼「無我」、「一切皆空」的人,說「如來藏佛性」與「唯識」,以引發向善、向無我的修學信心。

「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」,表明了印順導師的關切與心跡。這樣的關切與心跡,在他出家前發現「理解到的佛法,與現實佛教界差距太大」時,就形成了。他說:「為了佛法的信仰,真理的探求,我願意出家,到外地去修學。將來修學好了,宣揚純正的佛法。」從後來印順導師的文字中,我們可以發現他始終沒忘記這個初衷,而且也一直推動著他的修學,貫穿了他的整個佛法思想。

參考資料:《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》〈序〉、《華雨集第四冊》〈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〉、《華雨集第五冊》〈遊心法海六十年〉。

[原载:網上佛法研討班http://www.wisdomvoice.org/agama/index.php/佛法問答/ ]
3#
发表于 2009-2-7 22:44 | 只看该作者
顶礼赞叹印顺法师!!!真真正正希有的大善知识!!!
末学瑞吉祥为生在末法时代能遇如此智者指引前行而深深自幸!!!
合掌恭敬请,明者常住世!!!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天鉴网 ( 吉ICP备06001587号 )

GMT+8, 2021-8-18 15:25 , Processed in 0.101645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 Licensed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