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鉴网

找回密码
注册
查看: 7926|回复: 4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南传律藏---经分别-波罗夷四---九---(三)

[本贴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11-6-18 17:34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(三) ……乃至……「我下耆阁崛山时,见肉片行于空中,鹫、乌、鹰追逐彼,而撕碎断分之,彼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丘!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杀牛者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下耆阁崛山时,见肉团行于空中,鹫、乌、鹰追逐彼,而撕碎断分之,彼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丘!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捕鸟者。」…… 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下耆阁崛山时,见无皮者行于空中,鹫、乌、鹰追逐彼,而撕碎断分之,彼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丘!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杀羊者。」…… 乃至…… 。
「尊者!我下耆阁崛山时,见剑毛者行于空中,彼之剑〔毛〕继续飞起,然后刺入其身,彼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丘!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屠猪者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枪毛者行于空中,彼〔身上〕之枪继续飞起,然后刺入其身,彼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丘!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捕鹿者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箭毛者行于空中,彼〔身上〕之箭……」「……是王舍城之治罪者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锥毛者行于空中,彼〔身上〕之锥…… 」「……是王舍城之御者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针毛者行于空中,彼〔身上〕之针向彼头入,然后从口出;于口入,然后从胸出;于胸入,然后从腹出;于腹入,从腿出。于腿入,从胫出;于胫入,从足出;彼叫唤其苦……」……「……是王舍城之两舌恶口者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睪丸如瓦者行于空中,彼行时,其阴囊载于肩;坐时,坐其阴囊;鹫、乌、鹰追逐彼,而撕碎断分之,彼叫唤其苦。」……「……是王舍城之村落诈欺师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〔身〕与头沈于粪坑者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丘!其有情是王舍城之奸夫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〔身〕与头沈粪坑中,以两手食粪者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丘!其有情是王舍城之恶婆罗门,彼于迦叶等正佛说法时,以食事邀请比丘僧,以桶装满粪,报告〔食〕时如是言:『 大德!请尽量食并持去。』 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无皮女行于空中,鹫……碎分其女,彼女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丘!其女是王舍城之奸妇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颜色苍白之恶臭女人行于空中,鹫……碎分其女。」……「……是王舍城之占卜者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被烧而舍弃之女人行于空中,彼女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 「诸比丘!彼女乃迦陵迦王之第一皇后,其女善妒,以炭火投向夫之情敌。」…… 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无头之躯体行于空中,其胸有口、目,鸶………碎分彼,彼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丘!其有情是王舍城名为哈利迦之刑吏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比丘行于空中,彼僧伽梨有火燃烧光辉,其钵亦有火燃烧光辉,其带亦有火燃烧光辉,其身亦如是,彼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丘!此比丘乃迦叶等正佛说法时之恶比丘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比丘尼……乃至……式叉摩那……乃至……沙弥……乃至……沙弥尼行于空中,其女之僧伽梨有火燃烧……彼女叫唤其苦。尊者!于此,我作如是思惟:『 真希有!真不可思议!有如是之有情,有如是之夜叉,亦有如是获得自体者!』 」诸比丘讥嫌非难:「长老大目犍连乱言上人法。」
尔时,世尊言诸比丘曰:「诸比丘!实有住天眼之声闻。诸比丘!实有住妙慧之声闻。是故,言声闻如是知、或见、或亲眼见。诸比丘!我亦曾见其沙弥尼,然,我不言。我若言之,他人亦可能不信我,不信我者,当有长夜之不利、痛苦。诸比丘!其沙弥尼乃于迦叶等正佛说法时之恶沙弥尼,彼女因其业报,经许多岁月、或百年、或千年、或十万年之久,于地狱受苦。尚承业报之残余,感受如是自体之苦。诸比丘!目犍连言真实。诸比丘!目犍连不犯也。」

[ 本帖最后由 悠扬 于 2011-6-18 17:52 编辑 ]
2#
楼主| 发表于 2011-6-18 17:35 | 只看该作者

同步学习

(三) ……乃至……「我下耆阇崛山时,见肉片行于空中,鹫、鸟、鹰追逐彼,而撕碎断分之,彼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库!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杀牛者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下耆阇崛山时,见肉团行于空中,鹫、鸟、鹰追逐彼,而撕碎断分之,彼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库!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捕鸟者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下耆阇崛山时,见无肚皮者行于空中,鹫、鸟、鹰追逐彼,而撕碎断分之,彼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库!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杀羊者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下耆阇崛山时,见剑毛者行于空中,彼之剑〔毛〕继续飞起,然后刺入其身,彼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库!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屠猪者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枪毛者行于空中,彼〔身上〕之枪继续飞起,然后刺入其身,彼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库!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捕鹿者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箭毛者行于空中,彼〔身上〕之箭……」「……是王舍城之治罪者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锥毛者行于空中,彼〔身上〕之锥……」「……是王舍城之御者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针毛者行于空中,彼〔身上〕之针向彼头人,然后从口出;于口入,然后从胸出;于胸入,然后从腹出;于腹入,从腿出;于腿入,从胫出;于胫入,从足出;彼叫唤其苦。……」……「……是王舍城之两舌恶口者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睾丸如瓦者行于空中,彼行时,其阴囊载于肩;坐时,坐其阴囊;鹫、鸟、鹰追逐彼,而撕碎断分之,彼叫唤其苦。」……「……是王舍城之村落欺诈师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〔身〕与头枕于粪坑者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库!其有情是王舍城之奸夫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〔身〕与头枕于粪坑中,以双手食粪者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库!其有情是王舍城之恶婆罗门,彼于咖沙巴等正佛说法时,以食事邀请比库僧,以桶装满粪,报告〔食〕时如是言:『大德!请尽量食并持去。』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无肚皮女行于空中,鹫……碎分其女,彼女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库!其女是王舍城之奸妇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颜色苍白之恶臭女行于空中,鹫……碎分其女。」……「……是王舍城之占卜者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被烧而舍弃之女人行于空中,彼女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库!彼女乃迦陵迦王之第一皇后,其女善妒,以炭火投向夫之情敌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无头之躯体行于空中,其胸有口、目,鹫……碎分彼,彼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库!其有情是王舍城名为哈利迦之刑吏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比库行于空中,彼桑喀帝(重复衣)有火燃烧光辉,其钵亦有火燃烧光辉,其带亦有火燃烧光辉,其身亦如是,彼叫唤其苦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「诸比库!此比库乃咖沙巴等正佛说法时之恶比库。」……乃至……。
「尊者!我……见比库尼……乃至……在学尼……乃至……沙马内拉……乃至……沙马内莉行于空中,其女之桑喀帝(重复衣)有火燃烧……彼女叫唤其苦。尊者!于此,我作如是思维:『真稀有!真不可思议!有如是之有情,有如是之亚卡,亦有如是获得自体者!』」诸比库讥嫌非难:「长老马哈摩嘎喇那乱言上人法。」
尔时,世尊言诸比库曰:「诸比库!实有住天眼之声闻。诸比库!实有住妙慧之声闻。是故,言声闻如是知、或见、或亲眼见。诸比库!我亦曾见其沙马内莉,然,我不言。我若言之,他人亦可能不信我,不信我者,当有长夜之不利、痛苦。诸比库!其沙马内莉乃于咖沙巴等正佛说法时之恶沙马内莉,彼女因其业报,经许多岁月、或百年、或千年、或十万年之久,于地狱受苦,尚承业报之残余,感受如是自体之苦。诸比库!目犍连言真实。诸比库!目犍连不犯也。」
3#
楼主| 发表于 2011-6-18 17:35 | 只看该作者
4#
楼主| 发表于 2011-6-18 17:35 | 只看该作者

学习参考

摘自《沙马内拉学处》之
持戒的功德(代跋)
一、持戒是上座部佛教的传统
世尊在《大般涅槃经》中教导说,若比库众遵行七法,能够使僧团兴盛而不会衰败。此七法中的第三条是:
Yàvakãva¤ca, bhikkhave, bhikkhå apa¤¤attaü na pa¤¤apessanti, pa¤¤attaü na samucchindissanti, yathàpa¤¤attesu sikkhàpadesu samàdàya vattissanti. vuddiyeva, bhikkhave, bhikkhånaü pàñikaïkhà, no parihàni.
“诸比库,只要比库众对尚未制定者将不再制定,已经制定者将不废除,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。诸比库,如此即可期待比库众增长而不衰退。”
在佛陀入般涅槃的那一年雨季安居,马哈咖沙巴(Mahàkassapa,摩诃迦叶)长老在王舍城主持了有五百位阿拉汉参加的第一次结集。在此次结集中,与会者们就什么是“微细又微细的学处”(khuddànukhuddaka sikkhàpada,小小戒,杂碎戒)发表了不同的看法。于是,马哈咖沙巴尊者在僧团中作甘马,重申了佛陀临终前的教导:
Apa¤¤attaü nappa¤¤apeti, pa¤¤attaü na samucchindati, yathàpa¤¤attesu sikkhàpadesu samàdàya vattati.
“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,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,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。”
此项决议获得全体与会者的一致通过。由于当时的与会者都是曾亲闻佛陀教导、德高望重、诸漏已尽、所作已办、具足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的阿拉汉长老比库,因此,这种代表佛陀本意的长老们(thera)的观点主张(vàda)就称为“上座部”(Theravàda),即长老们的观点。同时,这项决议的精神也就在以上座比库为核心的原始僧团中保持下来。
佛教在日后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,不断分出许多部派和学说,但是,作为保守圣者的传统、以维持佛陀教法的纯洁为己任的“上座部”,自始至终都坚持一项恒久不变的原则:
“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,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,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。”
这是佛陀的教诫,也是上座们的观点!
上座部佛教认为:戒律的制定是属于佛陀、全自觉者的范畴,只有如佛陀一般同时具足一切知智和大悲智的人才有资格制戒。即使像沙利子尊者如此有大智慧的弟子,伍巴离尊者如此精通戒律的弟子,都没有制戒的权限。同时,戒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。对于佛陀所制定的戒律,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进行增删修改、任情取舍。作为上座部佛弟子,必须依照佛陀所教导的正法、律而遵行。只要是一名上座部佛弟子,他就有责任继承和维持自己的传统——守持戒律。
“诸比库,应当具足戒与具足巴帝摩卡而住!应以巴帝摩卡律仪防护而住,具足正行与行处,对微细的罪过也见到危险。受持学习于诸学处!”
“诸比库,凡由我为诸弟子所制定的学处,我的弟子们即使有生命之因也不违越。”
为了使戒行清净,佛陀的弟子哪怕是在面临死亡的威胁时,他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,也不会随便违犯世尊制定的所有大小学处!
根据诸经论的义注,凡夫弟子的戒行可因受戒离(samàdànavirati)而具足。受戒离即在受取学处之后,他决心“即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犯戒”而远离诸非行。
圣弟子的戒行则因正断离(samucchedavirati)而具足。正断离是与圣道相应之离。自从圣道生起之后,即使连“我要杀生”等的念头也不会在圣者的心中生起。
因此,持守五戒是在家圣弟子的行为素质。对于出家圣弟子来说,他们不可能故意违犯诸如杀生、非时食、观听歌舞娱乐、接受金钱等任何为世尊所禁止的非行,因为他们已经根除了造作这些非行的潜伏性烦恼。
5#
楼主| 发表于 2011-6-18 17:36 | 只看该作者

学习参考

佛法概论041
第十九章 菩萨众的德行
第一节 菩萨行通说
  空与慈悲
  前来所说的在家与出家,约释尊适应当时的一般声闻弟子说。本章的菩萨,虽不出于在家与出家,但约追踪释尊精神,发挥释尊本怀的佛教徒说。菩萨道源于释尊的本教,经三五百年的孕育成长,才发扬起来,自称大乘,大乘教虽为了适应时机而多少梵化,然而他的根本原理,到底是光华灿烂,能彻见佛法真髓的!

  先从空与慈悲来说明菩萨道。空,是阿含本有的深义,与菩萨别有深切的关系。佛曾对阿难说:「阿难,我多行空」(中含小空经)。这点,『瑜伽论』(卷九0)解说为:「世尊于昔修习菩萨行位,多修空住,故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非如思惟无常苦住」。这可见菩萨是以修空为主的,不像声闻那样的从无常苦入手。『增一阿含经序品』也说:「诸法甚深论空理,……此菩萨德不应弃」。如从缘起的三法印的深义说,无常即无有常性,本就是空的异名。但一般声闻弟子,对于无常故苦的教授,引起厌离的情绪极深。声闻、辟支佛们,不能广行利济众生的大事,不能与释尊的精神相吻合。他们虽也能证觉涅槃空寂,但由于厌心过深,即自以为究竟。声闻的方便适应性,限制了释尊正觉内容的充分开展。佛从菩萨而成,菩萨的观慧直从缘起的法性空下手,见一切为缘起的中道,无自性空,不生不灭、本来寂静。这样,才能于生死中忍苦而不急急的自了,从入世度生中向于佛道。
  与戒律有关的慈悲,声闻也不能说没有的。但佛灭百年,已被歪曲为粗浅的了(四分律七百结集)。声闻者不能即俗而真,不能即缘起而空寂,以为慈悲等四无量心,但缘有情,不能契入无为性。不知四无量心是可以直入法性的。如质多罗长者为那伽达多说:无量三昧与空三昧、无相三昧、无所有三昧,有差别义,也有同一义。约「无诤」义说,无量与无相等,同样是能空于、常见、我、我所见的(杂含卷二一·五六七经)。从空相应缘起来说,由于有情无自性,是相依相缘相成,自己非独存体,一切有情也不是截然对立的,所以能「无怨无瞋无恚」。了达有情的没有定量性,所以普缘有情的慈悲──无缘慈,即能契入空性。四三昧中,三三昧即三解脱门,依三法印而成观;无量三昧,即是依苦成观。观一切有情的苦迫而起拔苦与乐的同情,即「无量心解脱」。由于声闻偏重厌自身苦,不重愍有情苦;偏重厌世,不能即世而出世,这才以无量三昧为纯世俗的。声闻的净化自心,偏于理智与意志,忽略情感。所以德行根本的三善根,也多说「离贪欲者心解脱,离无明者慧解脱」,对于离瞋的无量心解脱,即略而不论。声闻行的净化自心,是有所偏的,不能从净化自心的立埸,成熟有情与庄严国土;但依法而解脱自我,不能依法依世间而完成自我。这一切,等到直探释尊心髓的行者,急于为他,才从慈悲为本中完成声闻所不能完成的一切。
  德行是应该均衡的、和谐的扩展,不能如声闻行那样偏颇。如针对厌离情深的声闻,应重视大悲的无瞋。对于不善根的根治,也认为贪欲是不善的,但不是最严重的。贪欲不一定厌弃有情,障碍有情,世间多少善事,也依贪爱而作成;惟有瞋恚,对有情缺乏同情,才是最违反和乐善生的德行。所以说:「一念瞋心起,八万障门开」。恶心中,没有比瞋恚更恶劣的。菩萨的重视慈悲,也有对治性。论理,应该使无疑的智慧,无贪的净定,无瞋的慈悲,和谐均衡的扩展到完成。
  从声闻到菩萨
  佛法,从一般恋世的自私的人生,引向出世的无我的人生。这有不可忽略的两点,即从家庭而向无家,从自他和乐而向自心净化。其中,出家的社会意义,即从私欲占有的家庭,或民族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。这一出家,从离开旧社会说,多少带点个人自由主义的倾向;如从参预一新的社团说,这是超家族、超国界的大同主义。声闻的出家众,虽有和乐──自由、民主、平等僧团,但限于时机,乞食独身的生活,在厌世苦行的印度思潮中,偏重于「己利」的个人自由。出家的社会意义,是私欲占有制的否定,而无我公有的新社会,当时还不能为一般所了解,只能行于出家的僧团中,戒律是禁止白衣旁听的。但彻见佛法深意的学者,不能不倾向于利他的社会和乐。菩萨入世利生的展开,即是完成这出家的真义,做到在家与出家的统一。这是入世,不是恋世,是否定私有的旧社会,而走向公共的和乐的新社会。同样的,一般人的自他和乐,道德或政法,基于私欲的占有制,这仅能维持不大完善的和乐。声闻者发现自我私欲的罪恶根源,于是从自他和乐而向自心净化的德行。然而净化自心,不但是为了自心净化,因为这才能从离欲无执的合理行为中,促进完成更合理的和乐善生。这样,菩萨又从自心净化而回复到自他和乐。从自他和乐中净化自心,从自心净化去增进自他和乐,实现国土庄严,这即是净化自心与和乐人群的统一。所以菩萨行的特点,是透出一般人生而回复于新的人生。
  菩萨行的开展,是从两方面发展的:一、从声闻出家者中间发展起来。起初,是「外现声闻身,内秘菩萨行」;自己还是乞食、淡泊、趣寂,但教人学菩萨,如『大品经』的转教。到后来,自认声闻行的不彻底,一律学菩萨,这如『法华经』的回小向大。现出家相的菩萨,多少还保留声闻气概。这称为渐入大乘菩萨,在菩萨道的开展中,不过是旁流。二、从声闻在家信众中间发展起来。在家众修行五法而外,多修六念与四无量(无量三昧能入真,也是质多长者说的),这都是大乘法的重要内容。如维摩诘、善财、常啼、贤护等十六大士,都从在家众的立埸,努力于大乘思想的教化。这称为顿入大乘的菩萨,是菩萨道的主流。新的社会──净土中,有菩萨僧,大多是没有出家声闻僧的;天王佛成佛,也是不现出家相的。印度出家的释迦佛,仅是适应低级世界──其实是印度特殊的宗教环境的方便。佛的真身,是现在家相的。如维摩结,「示有妻子,常乐梵行」;常啼东方求法,也与女人同车。这是从悲智相应中,作到了情欲与离欲──情智的统一。声闻的出家者,少事少业,度着乞食为法的生活。佛法为净化人类的崇高教化,度此淡泊精苦的生活,不是负社会的债,是能报施主恩的。换言之,真能修菩萨行,专心为法,过那独身生活,教化生活,当然是可以的。然而,菩萨行的真精神,是「利他」的。要从自他和乐的悲行中去净化自心的,这不能专于说教一途,应参与社会一切正常生活,广作利益有情的事业。如维摩诘长者的作为,如善财所见善知识的不同事业:国王、法官、大臣、航海者、语言学者、教育家、数学家、工程师、商人、医师、艺术家、宗教师等,这些都是出发于大愿大智大悲,依自己所作的事业,引发一般人来学菩萨行。为他利他的一切,是善的德行,也必然增进自己,利益自己的。利他自利,在菩萨行中得到统一。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天鉴网 ( 吉ICP备06001587号 )

GMT+8, 2021-8-8 20:59 , Processed in 0.096713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 Licensed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